变得无所改变

正当我们理所当然认为人类寿命是“想当然尔”的延长时,城市发生的变化只是老龄化而已吗?不,还有的是跨时代为了抵抗病毒和癌症施虐、医疗物品及药物不足等问题,而导致科学、科技、医学等突飞猛进。每每在疫情之后,整个医疗系统得到完善,不止是找到解药,还增强了防御系统,以及生产更多的个人防护用具PPE。这一切看似美好的景色,是科学理性赢了,还是人类赢了呢?


延长是可恨的

自从人类在医学界得到跨越性的进步后,便开始是无忌惮的将这个“福音”传出去。这包括机械化让武器的使用效率大幅度提升到毁灭性的程度;科技的使用效率大幅度覆盖后垃圾变多之余,劳动人口也大幅度下降,手艺类遭淘汰;物质的寿命越长,人们享受着“省”下了更多钱的快活,转过头又因为市场产品推陈出新之际增加了“所需的欲望”,范式转移又多买几件商品。无论是买了不用的二度浪费、用了一下即换的奢华、还是坚持不买的极简生活而导致生产过剩的问题,其实都是消费市场停不下来过于膨胀所招致的恶果,不是吗?


你可想过,自己的家住得舒适,装修佬和修水管的因为做了一次很棒的手工而长时间没活了,他是该留守等你再度呼唤他,还是转行,还是在那些物品上做手脚,不给最好的材料,那你就会多叫他们来service,换来他们的生存空间呢?马路铁路做得好,基建使用者肯定开心的。但换个面向,修路工原本就属于低端工作,吃力不讨好,用好材质去铺路,一年才修一次的话,这些人在剩余的时间哪里找钱吃饭呢?


生活越是舒适、物质品质越好,除了要感谢知识改变世界,更要考虑这些活在同一时空下辛劳的人,靠手艺技能起家、不偷不骗的人,这些街坊的生存空间可以怎么在我们的日常里继续共存。


创意之死

许多跨领域合作看似相当有前景,比如数据化有效量化工作表现、客户源、喜好、动态、定位,计算得快而精细。当这个版块可以有效的结合、分析、推演,减低出错率及延长服务的有效性,那么剩下的,就是将数据输入就好了。当教育趋向市场化,那么毕业时的各位,所需要的能力也单纯是过筛和数据输入罢了。曾经还在沾沾自喜,认为“创意”才是这个时代的王道,创意越强则市场越爱,因此大家都拼命地去搞创意。可是大数据演化却扎实的把这热情浇熄。


还在歌颂创意的人,除了没有面对大数据精细计算和输出的勇气,更糟的是逃避。象牙塔内让学生用那不成气候、不汤不水的“创意”教学模式来打造“社会一流的人才”,那社会的未来可真堪忧。这也难怪公司宁可花钱购买软体,都不愿意聘请新人。一套软体程序从采购和客制化、加上持续性维修和强化资安风险,所使用的花费之高是有目共睹的,而其效用也对比起用人更佳。不但可以短时间内获得有用的数据和传送,还可以自行运作加班。这些好处和比较,其实是会让毕业生很受挫的。


“为什么我找不到一份好工作?”市场都是充斥数据输入员、客服员、系统客服员、销售、内容过筛员等工作,视乎市场所需的人才,不再需要创意,而是流水线工作人员,螺丝钉罢了。曾经在学校成绩优秀、课外活动优秀的人才,去到市场时,能够为社会提供的养分是无需创意的。而学术届又如此保守,推陈出新更是不可能的事,更多的是在延续前人研究,增加数据库罢了。在热情消退后,等待毕业生的只有增加数据的工作内容了。“创意”也不过是数据库的一部分罢了。


去他妈的永续发展

死物的寿命和效益得到延长,生物亦是如此。除了人类寿命越来越长,许多恶劣的环境得到改善,战乱减少,落后国家的生存条件变价,人命因此“得救”。我们都对这“得救”沾沾自喜不是吗?接着就是朝着伟大的“永续发展”前进。


顾名思义,永续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事物得到保存而后持续发展。又,经过时代的改良,永续发展的条件成熟,则自然留在这个地球上的东西越多。曾经的自然,是从出生转换到凋谢。而对抗自然,就是凋谢后再救起来,然后人们围着这奇迹鼓掌。当这一切都正常化之后,可怕的事情才是开端。


物品的产量是不断增加的,我们是有着回收废物再循环,但却没有回收可使用的物品,这种二度伤害的过剩迫使我们开始思考极简生活作为对抗。可是,市场逻辑并没有因此而停下生产脚步,依然生产更多物品、推送更多消费,最讽刺的是推送“极简生活”。我的老天鹅,极简生活是在物欲生活中解脱啊,去消费“极简生活”是脑袋不正常吗?一切如故的还包括过期法律。老龄化是事实,那么法律因为“保障”劳动权益而规定市场在特定高龄将其“退休”。问题是这些原本高龄的人,被更高龄取代,甚至还很健康,这造就法律的不合时宜,将人“过早退休”。这里的两难是,不让人退休看起来好像不人道,甚至还会阻碍市場更新;让他们退休,却又过于臃肿,政府负担变大。法律不更新,社会终将死在这自己的高速且永续发展的齿轮中。


毕业等于失业?他妈的出生就等于死亡

若不再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,人一出生,其实就可以有所决定了。以大数据目前的推演,人生只是各种数据堆砌而成罢了。政治值、经济值、教育值、文化值,一切都可以量化。甚至透过AI的辅助,还能够think out of the box。无论是Alpha版或Beta版都证明了这逻辑。但AI是不懂得defamiliarisation的,因为她无需思考“陌生感”,也不具备体验“见山是山”的哲学人生。


现在重提人文理性有意义吗?如果说那是人仅存的尊严,也太过悲观了。但与不假思索的人生相比,却又是如此的具体和重要。先不论这自尊能不能在失控的科学理性下与之抗衡而存活,到底现实中我们能怎样具体的,以人文理性和哲学人生自在的活着?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《单向度的人》的经验,却又再次回来,不同的是,科学理性以更硬朗更高层次重生(应该说是成长,因为世界重来没放弃科学理性)。人,可以怎么靠自己的力量,重新掌握自己?掌握回自己,就能夺回世界吗?是不是只有夺回,才是自由的呢?


我又不得不回到剑道里,去参悟人生了。

Comments

  1. 特别能感受创意与数据搏斗的那一段!
    我还以为是我个人的错觉呢!

    ReplyDelete
    Replies
    1. 這是很具體也很真實的體驗。也不是要對抗或放棄科技和大數據,但要如何不被反噬,不被反客為主,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    最後要問的是:"哪方才是工具?"

      Delete

Post a Comment

Popular Posts